-
吃粽子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種端午習俗,相傳在五月初五那天愛國詩人屈原懷抱大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入糯米投入江中,所以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
吃粽子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種端午習俗,相傳在五月初五那天愛國詩人屈原懷抱大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入糯米投入江中,所以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竹筒裝糯米投入江中,后來發展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兩大習俗。人們為了悼念屈原,于是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有位漁夫拿出準備的飯團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后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
端午節吃粽子首先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其次吃粽子也變成了團聚的象征,它還有一層寓意就是求子,而且端午節由于天氣炎熱,容易出現苦夏消瘦的現象,吃粽子也是為了促進身體機能的調節。
-
端午節紀念屈原怎么來的,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本來是中國一個傳統的節日,它原先是從咱們中國古代的一個祭祀的一種民俗遺傳下來的。中國的端午節最先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為在長江一帶至今有“端午水”一說,也就是在端午節前后會有大暴雨導致的洪水。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