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數據庫(1)--數據庫發展的那點事 自己在學習MSSQL搜集資料的同時,注意做了點記錄和思考,并將自己的學習心得放在在里面,所以不要看著標題厭煩就不讀哦,里面的內容還是挺好的,在以后的隨筆當中我盡量不讓文字太生硬,畢竟我也不喜歡生硬的動西,快樂學
我學數據庫(1)--數據庫發展的那點事
自己在學習MSSQL搜集資料的同時,注意做了點記錄和思考,并將自己的學習心得放在在里面,所以不要看著標題厭煩就不讀哦,里面的內容還是挺好的,在以后的隨筆當中我盡量不讓文字太生硬,畢竟我也不喜歡生硬的動西,快樂學習嘛,這也是我在參加工作后一直堅持的,歡迎大家過來看看,并在以后時間里給予多多的支持。
任何東西都是從無到有的,這是大自然的定律。任何東西的存在與繁榮都是基于它滿足了某種需求這個條件,也就是我們說的存在即合理。說數據庫熟悉是因為現在它的普遍性,說它陌生是因為它的專業性,而且我也不是專門研究數據庫知識的。那它是怎樣從無到有?又是怎樣從有到優,逐漸滿足多領域業務需要的呢?我帶著這個疑問開始去搜集了資料,自己學習整理了一下,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數據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年前,那時的數據管理非常簡單,基本上靠人工還有通過大量的簡單機器運行數百萬穿孔卡片來進行數據的處理,其運行結果在紙上打印出來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數據管理就是對所有這些穿孔卡片進行物理的儲存和處理,屬于順序存儲數據。1 9 5 1 年,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種叫做Univac I 的計算機推出了一種一秒鐘可以輸入數百條記錄的磁帶驅動器,于是一場關于數據管理的革命開始了。1956 年IBM生產出第一個磁盤驅動器— the Model 305 RAMAC,這真是成了開天始祖啦。這也奠定了IBM之后在此領域的領先位置。此驅動器有50 個盤片,每個盤片直徑是2 英尺,可以儲存5MB的數據,5MB啊,現在看來還不到一首歌的容量,可在當時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啊。使用磁盤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機地存取數據,而穿孔卡片和磁帶只能順序存取數據。你看人家IBM,至1911建立都100多年了,經久不衰,很厲害的一個公司。(注明:1英尺=12英寸=0.3048 米,另外我找了一下這個公司的資料: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1927年-1986年,是美國早期的一家電腦制造商,這家公司最為人熟知的即是它為UNIVAC I電腦的原造廠,而今它已成為優利系統Unisys公司的一部份。有一陣子"univac"一字幾乎是"computer"的代名詞。)
那時候,也就是50年代這10年,數據管理技術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和文件系統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數據不會被長期保存,沒有特定的系統軟件負責數據的管理,當然數據也不能很好的被共享而且數據之間獨立性不強。文件系統階段,數據不僅可以長期保存而且有專門的文件系統管理數據,但是共享性差冗余度大以及數據獨立性差的缺點仍沒能得到解決。(注明:數據獨立性是數據庫系統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包括物理獨立性和邏輯獨立性,它要求數據在磁盤上怎樣存儲由DBMS管理,用戶程序不需要了解,應用程序要處理的只是數據的邏輯結構,這樣當數據的物理存儲改變了,應用程序不用改變;還要求當數據的邏輯結構改變時,用戶程序也可以不變。)
至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出現之后過去了15年,也就是60年代,計算機開始廣泛地應用于數據管理,對數據的共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數據的共享性差、冗余度大以及獨立性差的問題亟待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庫管理系統應運而生。要統一管理和共享數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構建數據模型是重中之重,這是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對于數據模型來說,如果是計算機專業和軟件專業的并不陌生。數據模型是數據特征的抽象,是數據庫系統中用以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構架,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何表示去表示數據和操作數據,還有如何表示數據之間的關系,其實這句話表明了數據庫數據模型的組成要素:數據的結構部分、數據的操作部分和數據的約束條件。數據結構就是主要描述數據的類型、內容、性質以及數據間的聯系等。數據結構是數據模型的基礎,數據操作和約束都建立在數據結構上。不同的數據結構具有不同的操作和約束。數據操作主要描述在相應的數據結構上的操作類型和操作方式。數據約束主要描述數據結構內數據間的語法、詞義聯系、他們之間的制約和依存關系,以及數據動態變化的規則,以保證數據的正確、有效和相容。(注明:是不是看這些東西有點摸不著頭腦啊?沒辦法,忍一忍吧,下面還有呢。數據庫管理系統打起來挺麻煩的,以后再出現就以DBMS代替。)
數據模型按不同的應用層次分成三種類型:概念數據模型、邏輯數據模型、物理數據模型。這都是些比較難懂的概念,而且都是很專業的解釋,沒辦法,理論就是這樣字,因為空洞所以才難懂。概念數據模型簡稱概念模型,是面向數據庫用戶的現實世界的模型,主要用來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結構,它使數據庫的設計人員在設計的初始階段,擺脫計算機系統及DBMS的具體技術問題,集中精力分析數據以及數據之間的聯系等,與具體的DBMS無關。概念數據模型必須換成邏輯數據模型,才能在DBMS中實現。邏輯數據模型簡稱邏輯模型,這是用戶從數據庫所看到的模型,是具體的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如網狀數據模型、層次數據模型等等。此模型既要面向用戶,又要面向系統,主要用于DBMS的實現。物理數據模型簡稱物理模型,是面向計算機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數據在儲存介質上的組織結構,網站空間,它不但與具體的DBMS有關,而且還與操作系統和硬件有關。每一種邏輯數據模型在實現時都有起對應的物理數據模型。DBMS為了保證其獨立性與可移植性,大部分物理數據模型的實現工作由系統自動完成。各種DBMS 軟件都是基于某種數據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數據模型的特點將傳統數據庫系統分成網狀數據庫、層次數據庫和關系數據庫三類。
接下來就介紹一些早期的DBMS產品吧。最早出現的是網狀 DBMS,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1年開發成功的IDS(Integrated Data Store)。1961年通用電氣公司的Charles Bachman 成功地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網狀DBMS也是第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集成數據存儲(Integrated Data Store IDS),奠定了網狀數據庫的基礎,并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發行和應用。IDS 具有數據模式和日志的特征。但它只能在GE主機上運行,并且數據庫只有一個文件,數據庫所有的表必須通過手工編碼來生成。之后通用電氣公司一個客戶—BF Goodrich Chemical 公司最終不得不重寫了整個系統,并將重寫后的系統命名為集成數據管理系IDMS。網狀數據庫模型對于層次和非層次結構的事物都能比較自然的模擬,在關系數據庫出現之前網狀DBMS要比層次DBMS用得普遍。在數據庫發展史上,網狀數據庫占有重要地位。(注明:GE主機,即通用電氣主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