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濰坊名字的來歷
濰坊當時有兩個主要的區,一個是濰縣,另一個是坊子,濰坊一名便是取這兩個主要區的名字合成的。
濰坊,山東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位于山東半島的中部,與青島、日照、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性氣候,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幾個臺階。截至2016年,轄4區6市2縣。2017年總人口936.3萬人。
濰坊市是世界風箏都,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擴展資料
濰坊地形地貌:濰坊市境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太古界及元古界變質巖系組成東西兩地塊的結晶基底;古生界及中生界分別不整合于兩側古老結晶基底之上;新生界形成斷陷盆地、山間盆地河湖相沉積和沿海濱海相沉積。轄區內地層屬華北地層區。
以沂沭斷裂帶的昌邑——大店斷裂為界將山東分成魯東、魯西兩個地層分區。兩分區地層發育有很大的差異,沂沭斷裂帶內與魯西相近,但也有差別。
濰坊市位于魯西地層分區的東北部,包括濰坊小區和泰安小區的東緣,魯東地層分區西端,包括蓬萊、萊陽、膠南3個地層小區的西部。市轄區橫跨魯東、魯西兩個隆起區和沂沭斷裂帶3個結構不同的次級構造單元,形成了區內構造多樣性及復雜性的格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濰坊
鳶都是哪個城市的別稱及由來是什么?
鳶都是濰坊市的別稱,因濰坊市是世界的風箏之都,故稱“鳶都”。
濰坊是山東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位于山東半島的中部,與青島、日照、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性氣候,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幾個臺階。
濰坊叫鳶都是因為那是我國的風箏之都,出土的最早的風箏就在濰坊。濰坊市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還作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于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濰坊風箏節(會)每年四月的第三個周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并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已成功舉辦過三十八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
濰坊地理位置,歷史由來,風土民情,飲食文化
【地理位置】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地跨北緯35°32'至37°26,東經118°10至120°01。南依泰沂山脈,北瀕渤海萊州灣,東與青島、煙臺兩市相接,西與東營、淄博兩市為鄰,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
【歷史由來】
夏商代,境內有斟灌、斟鄩、寒、三壽等封國。
周初,武王封邦建國,封太公望于齊,都營丘(昌樂境內)。
春秋時期,市轄區曾分屬齊、魯、杞、莒等國。戰國時期,現境大部屬齊,五蓮、諸城等地屬魯。
秦朝,濰坊境當時分屬膠東、臨淄、瑯琊3郡。
西漢,市境為青、徐2州刺史部所轄,分屬北海、瑯琊、齊3郡和甾川、高密、膠東3國,共53縣。
東漢,濰坊市境當時屬北海、樂安、齊、瑯琊4國,為青、徐2州所轄。
三國時期,市境當時為魏國地,屬青、徐2州,北海、齊2國,樂安、城陽、東莞3郡,共20縣。
兩晉、十六國時期,市境內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依次占據。至400年(東晉隆安四年),地歸南燕,其政區建置,皆相因襲。282年(西晉太康三年)的穩定時期,市境屬青、徐2州,北海、樂安2國,城陽、東莞2郡。
南北朝時,濰坊市境,南朝地歸劉宋,北朝地屬元魏。
隋朝,市境屬北海、高密、瑯琊3郡。
唐代,以741年(唐開元二十九年)的行政建置為準,市境屬河南道,青、密2州。
北宋,市境屬京東東路,青、濰、密3州。
金,市境當時屬山東東路,置益都府及濰、密2州。
元,市境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
明,市境置青州、萊州2府,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市境為青州、萊州、沂州3府所轄,屬山東省。
中華時期,市境內當時的濰縣、昌邑、高密、益都、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9縣屬膠東道(駐煙臺)。
1925年(14年)改劃萊膠道、淄青道。市境內當時的濰縣、昌邑、高密、安丘、諸城、昌樂6縣屬萊膠道;壽光、益都、臨朐3縣為淄青道所轄。
1927年(16年),市境各縣(市、區)均直屬山東省。
1943年,市境內當時的高密縣屬膠東行政區南海專署區;臨東、臨朐、安丘、淮安4縣屬魯中行政區沂山專署區;益都縣屬魯中行政區魯山專署區;昌邑、壽光2縣及壽濰直屬區屬清河行政區清東專署
山東濰坊-世界風箏故鄉
區;藏馬縣屬濱海區濱中行署區(相當專署),諸莒邊屬濱海區濱北行署區;益壽臨廣四邊辦事處直屬主任公署。
1945年8月,山東省成立,市境內當時的濰北、濰南、昌北、昌南4縣屬膠東行署西海專署區;膠高縣屬膠東行署南海專署區;臨東、臨朐、安丘、淮安4縣屬魯中行署沂山專署區;益都縣屬魯中行署魯山專署區;濰縣、壽光2縣及益壽臨廣四邊屬渤海行署第五專署;高密、諸城2縣屬濱海行署第一專署(濱北);藏馬縣屬濱海行署第二專署。
1946年春,市境內當時的昌邑、濰縣、濰南、昌南4縣屬膠東行署西海專區,膠高縣仍屬南海專區;臨朐、淮安、安丘、昌樂、益都5縣屬魯中行署第三專署(沂山區);壽光、益壽2縣及羊角溝市屬渤海行署第三專署(清河區);諸城、藏馬、高密3縣屬濱海行署第一專署(濱北區)。
1947年5月12日五蓮縣建立,屬膠東行署濱北專署。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4月29日濰坊特別市。1949年6月,濰坊特別市改稱濰坊市,仍為省轄市。
1948年6月,昌濰專區建立,駐昌樂。轄昌樂、濰縣、安丘、壽南、益臨5縣。
1948年12月,省直轄之益都縣劃歸昌濰專區。次年7月專區機關遷駐益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濰坊市域1949年到1988年,地專級行政建置主要為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以下領縣。
【風土人情】
有以下景點:
撲灰年畫:起源于明初。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又“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繪,經“大涮狂涂”、“細心巧畫”,“描子勾拉”、“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磕鹽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
高密剪紙: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并富有韻律感。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
【飲食文化】
有以下特色菜肴:
濰坊地理位置,歷史由來,風土民情,飲食文化
濰坊飲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濰坊位于齊魯腹地,南依泰沂山脈,北接浩淼的渤海,占據著一望無垠的昌濰大平原。
由于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地理環境優越,所以早在夏商時期,白浪河畔就居住著我們的祖先。
濰縣從古代起就是重要的商貿中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商貿交易輻射半個中國,商來客往之下,必然是發達的餐飲行業。
寒浞代夏、少康中興,周代的姜尚建都于濰坊的營丘。
《史記》云“太公望受封于營丘”。
所謂營丘故地,在今天白浪河水庫上游。
姜子牙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逐漸將齊國發展為東方強國。
在這片土地上涌現出了中國第一個廚師泰斗易牙。
從而奠定了濰坊飲食文化在國內的地位。
易牙是齊桓公的私人廚師,史載:山珍海味易牙無一不及,齊桓公喜歡與其形影不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