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敵無備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其”字可作“敵”解,故“攻其無備”即“攻敵無備”。“攻敵無備”相當于現今的軍事術語“突然襲擊”。突然襲擊的核心問題是攻其無備,說到底還是避實擊虛。
2、因糧于敵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明代劉寅《孫武子直解》解釋“因糧于敵”的重要作用,“因糧餉于敵境,故軍食可而足也”。從敵國境內獲取糧食,可以滿足自己軍糧的供給。漢匈戰爭中,漢軍曾采用“因糧于敵”的方略。但由于匈奴之地不以糧食生產為主,而是以奶酪和肉食為主,漢武帝對《孫子兵法》“因糧于敵”的方略作進一步修正,在下達的詔書中以“取食于敵”來點評霍去病對匈奴作戰時采用的方略:驃騎將軍霍去病“取食于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
3、因敵制勝
“因敵制勝”語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顯而易見,孫子“因敵而制勝”之說,可省稱為“因敵制勝”。“因敵制勝”的微妙之處,是根據敵人的變化而改變戰略戰術。面對不同的敵人,制敵方略也要有所變化。孫子主張根據不同特點的敵人,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來制勝敵人。這在中國現代戰爭史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曾面對不同的敵人:一是國民黨軍隊;二是侵華日軍;三是土匪武裝。由于面對的敵人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戰略戰術自然也不相同,對國民黨軍隊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對日本軍隊是“游擊戰為主,陣地戰為輔”。對土匪武裝是“圍剿為主,勸降為輔”。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